總是對爸媽不耐煩?3 個方法,改善你的親子溝通障礙

你是否曾對爸媽感到不耐煩,卻在事後後悔自己的態度?親子關係中的摩擦,往往源自於溝通模式的僵化與情緒的累積。本篇文章將分享 3 個實用方法,幫助你更理解自己的感受、用更和緩的方式回應爸媽,並在彼此的關係中找到新的平衡點。改變溝通並不容易,但每一次的努力,都是讓關係更好的開始。


不耐煩的情緒,可能源於以下原因:

  1. 慣性互動模式:過去的負面經驗,使你在與爸媽對話時,習慣性地採取防備的姿態。
  2. 無法真實表達:當你和爸媽的觀念不同時,可能認為對方不會理解你,或者為了避免衝突,選擇壓抑自己的想法。
  3. 情緒積沙成塔:以往的負面情緒在每次溝通中累積,卻未曾真正釋放,最終形成一種壓力。

3 種方法,幫助你調整心態,改變跟爸媽的溝通模式

方法一:覺察情緒,打破慣性

當感到不耐煩時,停下來,避免情緒激動時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。給自己一點時間,試著理解內心的感受與原因。例如,爸媽某句話為何讓你不舒服?當能更清楚了解自己的情緒,就能更有效地與爸媽溝通。

方法二:與其爭論,不如同理

當爸媽表達負面感受,而你不認同或感到不愉快時,試著用中性的語言接住他們的情緒。

例如:

爸媽:「你總是XXX,我對你感到很失望。」

你可以回應:「我知道你很失望。」

放下改變對方想法的期待,允許爸媽擁有他們的感受,同時保留自己的想法與自由。這樣或許能避免不必要的爭吵,減少摩擦。

方法三:看見爸媽的內在小孩

你討厭的某些行為,或許源自於爸媽過去的不安或受傷經驗,他們可能因此採取固定的行為模式來保護自己。理解這一點,可以在你感到不耐煩時提醒自己:爸媽不一定有惡意,而是在以自己的方式保護自己。這樣的體會能幫助你減少怒氣,增加同理心,並更容易接納他們。

改變溝通模式需要時間與耐心,透過不斷嘗試與調整,才能找到最適合你與爸媽的方式。即使改變細微且緩慢,但一方的努力,往往能帶動互動模式的轉變。希望你也能找到與爸媽理想的溝通方式!


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面臨空巢期症候群的朋友,也歡迎追蹤 Vidamore 的 Instagram,練習在各種生活情境和人際互動中,都能更認識自己並與情緒好好共處 ♡

延伸閱讀: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