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家人講話特別容易不耐煩?試試這 3 個非暴力溝通心態

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擾?在外面可以心平氣和與他人說話,但是一回到家,卻總是容易對家人不耐煩,甚至講幾句話就會起衝突,始終沒辦法與家人好好說話。無論你的角色是父母還是孩子,「好好說話」都是一門值得練習的學問。今天分享 3 個家庭中的非暴力溝通心態,如果你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溝通習慣對關係沒有益處,也許是時候來練習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。


我們的溝通習慣,往往源自於原生家庭

語言對人的影響不容小覷,當父母時常用暴力的語言跟孩子說話,孩子長大後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所愛的人,甚至不會覺得這樣的態度有什麼不對。一個人的溝通習慣,是長年以來受到各種人際關係影響的結果,儘管改變並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,但是提出「非暴力溝通」的心理學家馬歇爾・盧森堡(Marshall Rosenberg)相信,每一個人天生都是友善溫暖的,長大後之所以會說出傷人的話,是因為從來沒有被教導過如何好好說話。想要改變自己的溝通習慣,第一步就是知道這些習慣從何而來;覺察到問題之後,便可以透過以下 3 個心態,逐漸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。


心態 1. 試著把在外面平和的一面帶回家庭

我們總在出了家門之後戴上面具,展示出自己美好的一面,卻將不美好的一面留給最親密的家人。我們會這樣做,也許是知道無論如何家人都可以接受這些不美好的一面,但是在家裡可以放鬆舒適做自己,不代表要用惡劣的態度對待彼此,無論再親密的家人,仍然會被我們不當的話語和行為所傷害。如果你在其他場合知道應該要好好說話、好好溝通,那麼這個課題應該從家裡開始練習,如果能與家人保持友好的相處模式,與外人自然也能維持健康的關係。

心態 2. 不急著說話也是一種溝通方式

教育將我們訓練成解決問題的人,卻忘了除了處理事情,撫慰人心更是溝通的關鍵。當家人願意與你分享自己真實的感受,就算你不贊同對方的想法或行為,也先不要急著發表自己的看法或是給予對方建議。這些回應方式的出發點或許是好的,但有時候,換位思考去感受自己在類似處境下的心情是什麼、甚至僅僅是重複對方說過的內容,比任何回應都更能安撫對方的情緒。如果能夠先讓對方覺得自己的感受被理解、被認同了,有時候對方是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的

心態 3. 永遠別強迫任何人做任何事

看到這裡,你也許會心想:「為什麼關係中的雙方都有問題,但是要改變的卻是我,不是對方?」波斯詩人 Rumi 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:「昨日的我聰明,所以我想改變世界。今日的我有智慧,所以我正在改變自己。」所有良好溝通的重要前提,就是別強迫他人做任何事。如果你想要著手改善一段關係,改變他人其實是相對困難的,然而你每一天都可以選擇改變自己。有時候你會發現,當你試著調整自己的想法與行為,一段關係也會慢慢產生正向的變化


非暴力溝通的 4 個步驟

文章的最後,與你分享盧森堡博士所提出「非暴力溝通」的 4 個步驟。分別是:

  • 觀察:將事實不夾帶個人評斷陳述出來。例如:「今天早上我們兩個沒有講到話。」
  • 感受:描述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。例如:「你對待我的方式,讓我感到很疏離。」
  • 需要:釐清心中未被滿足的需要。
  • 請求:開口請對方滿足自已的需要,也請對方提出他的需要。例如:「我最近很疲倦,我需要你讓我多休息。」

這個方法可以讓我們避免太過情緒化、批判性的說話方式,卻仍然可以在關係中提出自己的需求,找到雙方能夠舒服地和平相處的方式。


歡迎把這篇文章分享給正面臨溝通困擾的朋友,也歡迎追蹤 Vidamore 的 Instagram,學習如何在各種情境下好好說話、好好溝通 ♡

延伸閱讀:

推薦書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