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毛病「拖延症」又犯了?3 個方法打破負面循環

開始閱讀文章之前先問問自己:「你是一個習慣性拖延的人嗎?」蒂姆.佩奇爾(拖延研究專家)説:「拖延是情緒管理而非時間管理問題。」我們很常認為改變拖延症就是要去調整時間或專案管理方式,然而發生拖延真正的原因其實是人在對抗負面情緒而產生的行為,如因為過度完美主義、想對抗預期的痛苦等所引起的拖延行為。它是一個心理問題,並可能會持續造成負面循環,所以打破自己心理的未知或恐懼,是打倒拖延壞習慣最重要的一步。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3 個方法一起破除拖延症吧!


檢視自己是否有拖延症狀

心理學家 Piers Steel 定義「拖延症(Procrastination)」為「自願延遲預定的決定或行動,儘管你知道延遲會讓事情變得更糟。」有拖延症的你可能會有以下狀態:

☐ 總想等到有完美計畫再開始執行
☐ 經常浮現「等等再做吧!」的念頭
☐ 害怕做了可能會失敗,就一直耽擱
☐ 覺得任務很複雜,就會東摸摸西摸摸從瑣碎事情開始做,然後時間就用完了

一份 2007 年的心理研究顯示學生普遍患有拖延症,約莫 80% – 90% 的大學學生在日常中都會有拖延的症狀。且拖延症狀可能會進一步引起無助、失去能量而更無法完成任務,甚至會產生自我懷疑等負面情緒,而此負面情緒又會再度讓你想要逃避並繼續拖延下去,一直不斷地產生負面循環。但別擔心,今天我們想要提供你 3 個方法幫助你跳脫這個負面循環,快繼續看下去吧!


打倒拖延症的 3 個方法

方法一:找到事情背後的目的

問問自己這兩個問題:「為什麼你一定要做這件事呢?」「不做這件事的話會有什麼後果呢?」做每件事都會有它的初衷,往往我們開始拖延很可能是因為忘記這件事的意義,或從來都沒有思考過為什麼要做這件事。找到事情背後真正的目的可以幫助提升動力,更專注在任務上。你也可以把設定好的目標記在你會常看到的地方,如寫在一張紙條上並貼在書桌前、每日都會紀錄的待辦事項筆記本中等,幫助你再失去方向時重新定錨。

方法二:減少環境干擾

你容易因為哪些人事物感到分心呢?如常常不自覺的用手機滑社群軟體、電視上的各種新聞媒體、房間裡堆滿各處的雜物,甚至是總約你出去玩樂的朋友等。這些干擾源都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專注力,你可以試著找出那些干擾源,在需要專注的時候切斷這些讓你分心的事物,創造一個讓自己可以專注的環境。如在要開始進行任務時,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、把房間裡的雜誌都收納起來不要放在顯眼的地方等。

方法三:先踏出第一小步!

美國勵志作家吉格.金克拉(Zig Ziglar):「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,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。」萬事起頭難,試著把大目標切小,從小任務開始做起,慢慢熟悉事情、上軌道後就不會像當初想的那麼多阻礙了。有時候並非是任務太難,而是要跨出舒適圈打破自己的心魔最難!


最後,希望這句話可以點醒每個正在拖延的你:

當我們正在浪費時間猶豫或拖延的時候,生命也正在悄悄流逝。
“ While we waste our time hesitating and postponing, life is slipping away.”
— 古羅馬斯多葛派哲學家,盧修斯·阿內烏斯·塞內卡

把握時間去追尋我們想達成的人生吧!這不代表我們要無時無刻都忙碌著,但我們可以更有意識的將時間用在我們想要的生活上,訂出目標並保持著動力朝目標前進,而當我們休息時,是因為我們知道休息可以協助我們儲存足夠的能量繼續向前進!

歡迎分享這篇貼文給你想一起打破拖延壞毛病的朋友;也歡迎追蹤 Vidamore 的 Instagram,讓我們陪你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覺察自己、與情緒好好相處 ♡

延伸閱讀:

資料來源: